近日,《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丛刊》入选成果伟德国际victor·1946源自胡波副教授的专著《先秦两汉常用词更替研究与语料考论》由中西书局出版。

作者简介:
胡波副教授,湖南永兴人,201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文学博士。现为伟德国际victor·1946源自、出土文献综合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汉语词汇史、汉语语法史、简帛文献整理与语言文字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及其他各类项目多项。在《中国语文》《语文研究》《语言科学》《汉语史学报》《汉语史研究集刊》《励耘语言学刊》《历史文献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内容简介:
汉语常用词是汉语词汇系统的核心部分,在整个词库中虽占比不大,但它兼具常用性和稳定性的特点,词汇史所要研究的各种问题,几乎都与它有关。常用词更替与演变研究更是近三十年来汉语词汇史研究的热点之一。《先秦两汉常用词更替研究与语料考论》聚焦于先秦至两汉的常用词更替研究,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犬}/{狗}”等7组名词、“{启}/{开}”等6组动词,广泛采择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语料,逐一从历时(出现时代的先后、不同时代出现频率的变化)、共时(同一时代分布的区域异同、语用环境的广狭)的角度进行详细调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先秦两汉常用词发生更替的原因、研究所涉语料的使用问题、部分先秦文献的相对年代、两汉汉语的归属和上古汉语的内部分期等汉语史研究前沿话题,论述精当,新见迭出,充分体现了汉语常用词研究的魅力和影响。本书对于推进汉语常用词、汉语词汇史、汉语史分期等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也可为古籍整理、语文辞书的编纂和修订提供参考。
目录:
凡例
第一章 引言
1.1研究缘起与研究对象
1.2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1.3研究原则与研究方法
1.4研究语料与相关说明
第二章 先秦两汉常用名词更替研究
2.1{肱}/{臂}
2.2{犬}/{狗}
2.3{屦}/{履}
2.4{橐}/{囊}
2.5{舟}/{船}
2.6{本}/{根}
2.7{侧}/{旁}
第三章 先秦两汉常用动词更替研究
3.1{假}/{借}
3.2{田}、{狩}/{猎}
3.3{詈}、{诟}/{骂}
3.4{涉}、{济}/{渡}
3.5{逆}/{迎}
3.6{啓}/{开}
第四章 先秦两汉常用词研究中的语料使用问题
4.1语料的选择
4.2语料的分析
4.3小结
第五章 从常用词看先秦文献或篇章的相对年代
5.1理论依据
5.2具体讨论
5.3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先秦两汉常用词更替的总况
6.2先秦两汉常用词更替的原因
6.3出土文献与常用词更替研究
6.4从常用词看先秦两汉的汉语
后记:
呈现给大家的这本小书,是在我2014博士学位论文和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结项成果的基础上修改而成,也是我的第一本专著。终于要写“后记”了,我是既兴奋又惶恐。兴奋的是终于可以回首往事,像大家一样可以写点什么了;惶恐的是,“十年磨一剑”,我是真的“磨”了十年,但“磨”的仅是时间罢了。
我之所以走上语言学研究之路,与其说是一种偶然,不如说是一种必然。读初中那会,我的目标一直是上高中然后考目标大学,也从来没想过以后要学文科。但1997年初中毕业时,命运让我阴差阳错地上了一所中师。入读后感到很失落和迷茫,我给初中数学老师邓和齐老师写信诉说,他告诉我说可以参加自考,然后再去考研。这是我第一次听说“考研”,但根本不知它究竟为何事。读中师以前,我汲取的“书籍”营养极其匮乏,购买的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课外书,是关于奥数的。至今仍然记得,我从中师图书馆借的第一本“小说”是《三国志》,从头到尾竟然读起来津津有味。后来参加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考时,我感觉“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相比文学类科目而言,学起来更轻松,也更有趣。2000年中师毕业后我进入一所村小任教,同年年底也拿到了自考专科文凭。2003年我调入当地初中任教,两年后开始报考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的研究生,2007年终于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入伟德国际1946文献所。
入学伟德国际1946后,导师张显成教授给我们每人发了一份纸质的“研究生阅读书目”。在这个书目的指引下,我开始阅读了更多的专业论著。2008年3月我完成了第一篇论文,当时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我,从所里资料室选了一本刊物就投稿了。记得跟张老师说起我投的刊物是《中国语文》时,他微笑着鼓励我“继续努力”。现在想来,那时的我是真“虎”。研一将结束时,张老师召集大家一起讨论毕业论文选题,我提出想做秦简虚词研究。后来得知,张老师本想让一位博士师姐做这一选题,但他同意还是由我来做。我的硕士毕业论文最终虽仅对秦简副词进行了封闭式研究,但当时已将秦简虚词按照《中古虚词语法例释》的体例都做了资料归档,这是后来我于2024年申报并获批立项的第二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重要基础。在撰写毕业论文期间,发现自己对汉语史研究越来越有兴趣,所以研二暑假我就确定了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想法。2009年6月我联系了以为还在南京大学的汪维辉教授,但汪老师回信说,他已入职浙江大学,2010年将在浙江大学招生,我又转而备考浙江大学。2010年3月我也报了重庆市公安局的警察招考,5月底通知过了初试可以准备面试。幸运的是,当时远在哈佛大学开会的汪老师发来邮件说(师母石老师也同时发来短信),我已被浙江大学录取了,最终我决定放弃警察招考的面试。记得临近毕业离校前,张老师曾嘱咐我说:“自读博士起的第一个十年很重要,一定要认真把握好!”现在回过头来看,我没有把握好这十年,辜负了张老师对我的期望。
进入浙江大学读博后,由于研究方向和语料范围都有较大的转变,我曾经一度在门外痛苦徘徊。有一次与汪老师商量毕业论文选题,我提出想做博士复试提交的“中古汉语常用虚词演变研究”这一选题,但汪老师建议我可以结合自身背景尝试研究上古汉语常用词的历时演变。因此,2011年下半年我提交的开题报告“上古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其主体框架包含六章:上古汉语常用名词、动词、形容词、虚词演变研究,出土文献与常用词记录形式的演变、异文材料与常用词的历时演变。在确定这一题目后,我在语料整理、词目选择方面又“溜达”了好长一段时间。在此期间,我重点根据汪老师的“研究生基本阅读书目”进行阅读,同时精读语料文献《韩非子》《吕氏春秋》,撰写了第一个个案《常用词“借”对“假”的历时替换》,后来发表于《语言科学》2013年第2期。此后,在机缘巧合之下,汪老师带着我第一次在《中国语文》和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上露面,这次经历也加深了我对语料使用问题的认识。这两篇文章让我获得了2013年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和2013年第一批浙江大学争创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资助。2014年我的博士毕业论文题目最终定为《先秦两汉常用词演变研究与语料考论》,但当时限于时间和精力,我仅是选取了13组常用名词和动词进行探讨,常用词记录形式的演变未及撰写,异文材料也散见于每个个案之中。
博士毕业后,在张显成老师的帮助和努力下,我成功入职伟德国际1946文献所。2015―2016年我以博士论文为基础连续申报了两次教育部项目,但都未能如愿。之后不得不以“先秦两汉出土简帛和传世典籍异文语言研究”为题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却侥幸得以获批立项,这是博士论文预答辩稿“同义异文与常用词的历时演变”一章的扩充版。2016年我的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2014年浙江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2022年又入选了《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丛刊》第二辑。2023年我在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后,终于有时间修改书稿。但书稿的修改进展非常缓慢,过程也是极其痛苦,基本属于全部推倒重来。此次出版,根据两位专家的审读意见,本书主要作了如下几个方面的修改。
一、本书主要以先秦两汉常用词的更替演变为研究对象,故此次出版书名改为《先秦两汉常用词更替研究与语料考论》。
二、每组常用词更替研究的内容基本分为出土文献、传世文献、异文材料、相关问题讨论、小结几个部分进行叙述,若无相关内容则阙如;重新对每组常用词在先秦两汉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考察,尤其重点考察了它们在2025年之前已公布的大宗简帛文献中的使用情况。因此,相比博士论文来说,本书语料考察的范围有了大幅增加。
三、将博士论文“第2章 语料的选择和分析”调整至本书个案研究后,章名改为“先秦两汉常用词研究中的语料使用问题”,但将其中的“本文调查语料及说明”这一小节调整至本书“引言”章,节名变为“研究语料与相关说明”。同时,原博士论文不少章节的内容或重写,或增删,于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保持原有13组个案研究不变,仅是微调了它们的前后顺序。之所以未再增加个案研究,一是现有每组个案的修改均已耗时耗力,暂时无暇增加更多个案研究;二是目前方向转移至简帛虚词研究,今后将会探讨一些常用虚词在先秦两汉的历时演变。此外,书稿评审专家董志翘教授提出的“似乎有以阳声韵字替换阴声韵字(包括入声韵)的趋势”,这于我而言很有启发,但也有很大的挑战性。不过,囿于个人学识和能力,这一问题暂未探讨,只能留待今后继续努力。
从2005年开始考研至今已过二十年,一路走来常有“幸运”相伴,我所能做的唯有“感恩”在心。
感谢两位业师的敦敦教诲和关爱提携,承蒙两位先生不弃,我得以忝列门墙。至今我的邮箱里还存着2010年5月15日汪老师在博士复试后给我的邮件,其中一句说:“我个人认为,做学问就是靠那天跟你聊的四点:天分、勤奋、基础、兴趣。”这四点,“兴趣”我勉强沾边,其他三项我一直未能占有。因此,本书的出版若对学界有所贡献,则全是仰仗两位先生的悉心指导;若有“污染环境”之嫌,则全部责任在我。
感谢伟德国际1946、浙江大学给我授课的各位老师,感谢博士学位论文的匿名评审专家和参加论文答辩的各位老师,感谢书稿评审专家董志翘教授、沈培教授所给予的肯定和宝贵修改建议。感谢二十年来给予我帮助和惠赐我资料的诸位师友,由于名单太长,在此不一一具名致谢,敬请见谅。
感谢《语文研究》《语言科学》《汉语史学报》《汉语史研究集刊》《励耘语言学刊》《历史文献研究》《汉字汉语研究》《出土文献综合研究集刊》《长安学术》等刊物,本书的不少章节曾以论文的形式在这些刊物上发表,感谢编辑部和匿名评审专家提出的宝贵修改意见。
感谢死亡书社、引得市、国学大师、古音小镜、网上读书园地、E书园以及不复存在的国学数典、学乐酷等网络平台或论坛,让我免于查找资料的奔波之苦。感谢我的硕士生张湘莲、冯玲芝、陈龙婷、周龙凤祥、曾维炫、万慧卿在书稿修改过程中的鼎力协助,尤其张湘莲同学出力最多,周龙凤祥和曾维炫两位同学还帮我核对了第一遍两章个案研究的书证。
感谢我的妻子李杨,妻子同为高校老师,在完成自身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同时,还承担了照顾全家老小的重任;感谢我的小女七七,在她眼里我就是个每天都在看电脑的爸爸,但为了不打扰我,懂事的她主动减少了来我书房的次数;感谢我的岳父岳母,他们一直以来都无条件地支持和帮助我们,也是他们一直在悉心照料小女;感谢我的父母和妹妹,他们虽不知“学问”为何物,但都默默地支持我继续前进。
感谢中西书局的精心编校与辛苦付出,感谢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对本书出版的资助。感谢真大成师兄对我拖延症的容忍,若没有师兄的多次催促,恐怕本书的出版还得等上一阵子。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自己是一个没有才情的人,如上所记这些“流水账”,就权且当作我兴奋与惶恐过后的“后记”吧!
胡波
2025年5月22日于北温泉九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