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发,四川省营山县人,伟德国际victor·1946源自、出土文献综合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希文明互鉴中心特聘教授、副主任,兼任“中华文明传承与发展工程”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兼职教授,《出土文献综合研究集刊》(CSSCI集刊、AMI核心集刊)常务副主编(2018-2024),《文明互鉴》副主编(2025-),重庆市语言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1997年8月至2003年8月在四川省营山中学任教高中语文。2003年入西南师范大学,师从毛远明教授攻读硕士学位,于2006年毕业并留校。2008年师从喻遂生教授攻读博士学位,于2011年获文学博士学位。2011年入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师从向仲怀院士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为蚕丝文化。2016-2017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作访问学者,师从罗泰(Lothar von Falkenhausen)教授学习考古学与艺术史。主要从事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兼及先秦历史文化研究,出版专著2部,在《历史研究》《考古学报》《文物》《文献》《考古与文物》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2022年度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首席专家,另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2010、2018)、部委级科研项目2项(2008、2009)、国家外专项目2项(2018、2019)、留基委项目1项(2015)、校级课题5项。获教育部全国高校古委会“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1项(2010)、中国文字博物馆甲骨文字考释奖2项(合作;2017、2019)、重庆市第十一次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22)等奖项。
邮箱:lflf99@126.com。
一、专著与学位论文(含博士后出站报告)
1.《甲骨军事刻辞整理与研究》,中华书局,2018年6月。
2.《先秦蚕丝文化论》,伟德国际1946博士后出站报告,2014年12月。后经修改,即将以《蚕绵五千年:中华蚕丝文化漫谈》出版。
3.《商代武丁时期甲骨军事刻辞的整理与研究》,伟德国际1946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6月。
4.《汉魏六朝墓志人物品评词研究》,伟德国际1946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6月。
5.《钟鸣鼎列:青铜时代的文明记忆》,伟德国际1946出版社,2025年1月。
6.《甲骨祭祀刻辞整理与研究》6卷本,120万字,待出版。
二、主持项目
1.“基于数据库技术的殷商甲骨事类刻辞排谱、整理与研究”,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编号22JZD036,80万元,在研。
2.“基于数据库的商代祭祀资料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编号18BZS031,2018年,20万元,在研。
3. “甲骨军事刻辞的分期分类排谱、整理与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编号10XZS002,2010年,12万元,结题。
4. “重庆三峡库区现存石刻文献的调查、整理与研究”,教育部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员会直接资助项目,编号0816,2008年,4万元,结题。
5. “甲骨文字释总览暨数据库建设”,国家级外专项目—高端外国专家项目(文教类),编号G20190022016,2019年,7万元,结题。
6.“基于出土文献综合研究的文化推广工程”,国家级外专项目—高端外国专家项目(文教类),编号GDW20188500239,2018年,8万元,结题。
7. “商代甲骨军事卜辞语言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编号09YJC740059,2009年,5万元,结题。
8.“甲骨文字释总览暨数据库建设”,中央高校基金重大项目,编号:SWU1909208,2019年,10万元,结题。
9. “基于出土文献综合研究的文化推广工程”,中央高校基金创新团队项目,编号SWU1509395,2015年,40万元,结题。
10. “小屯村中村南甲骨分類排譜、整理與研究”,中央高校基金重点项目,编号SWU1309374,2013年,6.5万元,结题。
11 “甲骨军事刻辞的整理与研究”,中央高校基金重点项目,编号SWU0909517,2009年,6万元,结题。
12. “汉魏六朝墓志人物品评词语与品评文化研究”,伟德国际1946青年基金项目,编号SWU0609319,2007,1万元,结题。
13.“先秦蚕丝文化研究”,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合作项目,编号2021229#,2021年,18万元,在研。
14.“中国古典学建构路径研究”,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文明互鉴重大项目,编号2025WMHJ02,2025年,5万元,在研。
三、发表学术论文
1. Li Fa(李发),Primordial Unfolding: 120 Years of Periodiz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 2020(4)(A&HCI)
2.李发:《殷卜辞所见“夷方”与帝辛时期的夷商战争》,《历史研究》2014年第5期。(CSSCI,北大核心)
3.李发:《说“”与“
”》,《甲骨文与殷商史》新十辑,2020年11月。(CSSCI集刊)
4.袁伦强(研究生)、李发:《甲骨文释读札记(三则)》,《甲骨文与殷商史》新九辑,2019年10月。(CSSCI集刊)
5.袁伦强(研究生)、李发:《释“扶”》,《出土文献》第十五辑, 2019年10月。(CSSCI)
6.唐英杰(研究生)、李发:《三门峡虢国墓M2009墓主虢仲考》,《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9年第10期。(CSSCI扩展版,北大核心)
7.袁伦强(研究生)、李发:《甲骨文“㱃”字补说》,《甲骨文与殷商史》新八辑,2018年11月。(CSSCI集刊)
8.李发:《甲骨文所见方方考》,《考古学报》2015年第3期。(CSSCI,北大核心)
9.李发、喻遂生(博士导师):《商代校阅礼初探》,《伟德国际1946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4期。(CSSCI,北大核心)
10.李发:《甲骨文中的“微”及其地望考》,《考古与文物》2011年第3期。(CSSCI,北大核心)
11.李发:《甲骨文中两组义近祭名辨析》,《古汉语研究》2021年第3期。(CSSCI,北大核心)
12.庞苗苗(研究生)、李发:《谈谈甲骨文中同批贡纳龟甲的使用情况》,《甲骨文与殷商史》新十一辑,2021年11月。(CSSCI集刊)
13.庞苗(研究生)、李发:《从殷商合祭系统看历组卜辞和花东卜辞中几位先王的指称问题》,《出土文献综合研究集刊》第十五辑,2022年6月。(CSSCI集刊)
14.李发、向仲怀(博后导师):《我国古代“浴蚕”的功能文化学阐释》,《蚕业科学》2018年第1期。(CSCD,北大核心)
15.李发、向仲怀(博后导师):《中国蚕丝文化的特质》,《蚕业科学》2015年第4期。(CSCD,北大核心)
16.李发、向仲怀(博后导师):《先秦蚕丝文化论》,《蚕业科学》2014年第1期。(CSCD,北大核心)
17.李发、向仲怀(博后导师):《甲骨文中的“丝”及相关诸字试析》,《丝绸》2013年第8期。(CSCD,北大核心,Scopus)
18.李发、向仲怀(博后导师):《〈诗经〉中的意象“桑”及其文化意蕴》,《蚕业科学》2012年第6期。(CSCD,北大核心)
19.李发:《跋《奉籍归唐表》等相关刻石》,《历史文献研究》第二十八辑,2009年10月。(CSSCI集刊)
20.李发:《〈诗经〉“台背”小考》,《文献》2008年第4期。(CSSCI,北大核心)
21.李发:《南汉〈康陵地宫哀册文碑〉释文补正》,《文物》2007年第8期。(CSSCI,北大核心)
22.李发:《“后(後)”义补释》,《辞书研究》2006年第1期。(北大核心)
23.Fa Li & Ken-ichi Takashima(李发,高岛谦一):Sacrifice to the Wind Gods in Late Shang China—Religious, Paleographic, Linguistic, and Philological Analys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Journal of Chinese Writing Systems, 2022(2).(高岛谦一为UBC教授)(Scopus)
24. Jinyan Li(研究生) & Fa Li: An Explanation on Forms of the Character yōng雝 and How the ‘lìbiàn隸變 (clericalization)’ causing雝 to yōng雍, Journal of Chinese Writing Systems, 2022(2). (Scopus)
25.李发:《“禘风”与“宁风”:卜辞祭风问题新探》,《出土文献研究视野与方法》第七辑,(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2020年8月。
26.冉苒(研究生)、李发:《历组卜辞时代问题补议》,《殷都学刊》2019年第2期。
27.李丹杨(研究生)、李发:《从卜辞看郑州小双桥遗址的性质》,《出土文献综合研究集刊》第九辑,巴蜀书社,2019年9月。
28.李丹杨(研究生)、李发:《“方帝”“帝方”再辨》,《殷都学刊》2018年第4期。
29.袁伦强(研究生)、李发:《甲骨文考释三则》,《殷都学刊》2017年第1期。
30.John Robb著,李发译:《石人:史前欧洲的石柱、人格与社会》,《出土文献综合研究集刊》(第六辑),巴蜀书社,2017年6月。
31.罗祥义(研究生)、李发:《贵州麻江方言声调实验初探》,《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
32.罗祥义(研究生)、李发:《贵州麻江方言音系》,《绵阳师范学报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
33.袁伦强(研究生)、李发:《〈甲骨文合集〉释文四种校正四十三则》,《出土文献综合研究集刊》第四辑,2016年9月。
34.李发:《甲骨文中的“廼”和“乃”》,《汉语副词研究论集》第二辑,2015年10月。
35.李发:《说甲骨文中的“圭”及相关诸字》,《出土文献综合研究集刊》第二辑,2015年10月。
36.李发:《殷墟卜辞中动词“作”带宾语现象》,《古汉语语法研究新论――出土文献与古汉语语法研讨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汉语语法史研讨会论文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5月。
37.李发:《晋姜鼎集释》,《出土文献综合研究集刊》第一辑,2014年10月。
38.李发:《山西翼城近出西周霸伯簋补释》,《继承与创新――庆祝伟德国际victor·1946源自建立三十周年论文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9月。
39.李发:《对一群师小字类卜辞中“方商”战争持续时间的测察》,《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九辑,2012年10月。
40.李发:《有关商与工方关系的甲骨刻辞之整理与研究》,朱歧祥、周世箴编:《语言文字与文学诠释的多元对话》,(台湾)东海大学中文系,2011年2月。
41.李发:《文字训诂与古籍整理举隅》,《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42.李发:《汉魏六朝墓志中品评人物的“聪明”词族》,《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0期。
43.李发:《北朝石刻俗字类型举隅》,《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44.李发:《读张家山汉简〈引书〉札记》,《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1期。
45.李发:《词类活用与语用造词》,《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46.李发:《解读网络文学中的时尚青年流行语》,《康定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47.李发、庞苗苗(研究生):《也论从原始记事到文字发明——以汉字的产生为基本考察对象》,《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
48.李发:《甲骨文“千森”解》,(台湾)《中国文字》2021年夏季号。
49.李发:《甲骨文“曰”的介词用法补说》,《上古汉语研究》第四辑,2022年8月。
50.李发:《读契札记四则》,《古文字研究》第三十四辑,2022年10月。
51.喻威(研究生)、李发:《海昏侯墓出土文字材料刍议》,《绵阳师院学报》(社科版)2022年第3期。
52.李发、向仲怀(博后导师):《从蚕的生命到艺术:中国古代生命观的哲学表达》,《丝绸》2022年第1期。(北大核心,CSCD,SCOPUS)
53.李发:《战国楚简与殷墟卜辞对读二题》,《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23年第2期。(北大核心)
54.李发:《说“褺”及相关问题》,《中国文字学报》第十三辑,2023年8月。
55.吴宇飞(研究生)、李发:《金泽本〈群书治要〉所引〈荀子〉与刻本、今本〈荀子〉校订丛札》,《绵阳师院学报》(社科版)2023年第1期。
56.李发:《铜山丘湾立石“社”祀问题新探》,《历史研究》2024年第3期。(CSSCI)
57.李发:《“方帝”之“方”非动词补说》,《古文字研究》第35辑,中华书局,2024年9月。
58.李发:《推动“中国古典学”走向世界》,《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9月23日。
59.李发:《古典文明的现代意义》,《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11月26日。
60.熊灵萱(研究生)、李发:《〈甲骨文摹本大系〉图文校订举隅》,《殷都学刊》2025年第1期。
61.李发:《甲骨文“延”“延尸”及相关问题新研》,《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12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25年3月。
62. 李发:《中国古典学的建构路径》,见崔延强、郭小凌、李若晖、李发“笔谈”《古典学与现代世界》,《伟德国际1946学报(社科版)》2025年第3期。(CSSCI)
四、获奖
1.专著《甲骨军事刻辞整理与研究》获重庆市第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22年12月。
2.2018-2020学年度伟德国际1946“优秀教师”,伟德国际1946,2020年9月。
3.论文《甲骨文释读札记(三则)》在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暨第七届中国文字发展论坛征文活动中被评为优秀论文(最高奖),中国文字博物馆,2019年5月。
4.论文《三门峡虢国墓M2009墓主虢仲考》在虢文化论坛征文活动中荣奖三等奖(与学生唐英杰合作),郑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三门峡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宝鸡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8年10月。
5.论文《释“扶”》在第六届中国文字发展论坛征文活动中被评为优秀论文(最高奖),中国文字博物馆,2017年5月。
6.论文《甲骨文所见“方”方考》获首届中国历史学博士后论坛(2012)优秀论文奖(独著),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中国史学会,2012年。
7.获第十一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博士生三等奖,教育部全国高校古委会,2010年5月。
五、指导研究生情况
2013年9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截至2025年6月,共招生31人,毕业、授位25人,考上博士14人(吉大2人,清华1人,首师4人,山大1人,复旦1人,华东师大1人,东北师大1人,西大3人)。
所指导2019届硕士杨熠的学位论文,获重庆市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所指导2019届硕士杨熠获教育部古委会第十五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硕士生三等奖;2023届硕士喻威获教育部古委会第十七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硕士生二等奖。